历届灯会的灯会民俗中,中国的灯,至迟从战国时期问世以来,即成了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用具。在相当漫长的演进和嬗变的过程中,历代灯品,层出不穷。绚丽、工巧、拙朴、华美、凝重、典雅、奇异的各类灯品,组成了中国灯彩的大观园,那洞房喜灯、元宵花灯、春节龙灯、书斋寒灯、边塞哨灯、闰房孤灯、江枫渔灯、古寺青灯……照亮和见证了历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组成了历代灯品的交响诗。
历届灯会的灯会民俗中战国时期的灯具灯品,存世甚少,发掘无多。从材质看,以青铜质料为主,另有少量陶制和玉制灯具。从造型分类看,有豆形灯、簋形灯、人形灯、多枝灯等。
历届灯会的灯会民俗中秦汉时期的灯具灯品,在材质、功能、造型、装饰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秦朝的灯具,文献中也有一些记载,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云:“高祖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从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宝焉”。这表明,秦代铸造的灯也是极其华丽的。
汉代灯具种类丰富,造型众多,构思奇巧、结构科学。无论传世灯品和出土灯品的数量都超过了其他时代,成为我国灯具发展史上辉煌、重要的时期。从总体范畴而言,汉代的灯在其设计构造上,一部份仍然继续着战国以来的传统,尽管形式上也刻意求新。另一部分则在技术上、结构上有了重大突破,已属于全新的发明和创造了。
汉代灯具为重要的突破是出现了带烟管的灯型,这种灯在汉时被称为“釭灯”。其代表作有:l941年湖南长沙发现的人形铜釭灯即长信宫灯;具烟管釭灯,消烟去炱、调节亮度、改变灯照方向,使灯的使用更具合理性、科学性,既安全又卫生。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赋文章曾多次提及。
汉时大量使用的还是无烟管灯具,这种灯虽然在消烟去炱,安全卫生方面差于有烟管灯具,但其种类众多、繁简并存,材质多样,铜、铁、陶、瓷、石,应有尽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灯烛更为人们照明、祭祀、庆典等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这个时期,灯具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在民间陶瓷灯具被普遍应用。
考古发现当时的陶灯具,除灰陶、釉陶之外,青瓷灯具占很大比重。考古发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灯,有明器和实用器之分。
历届灯会的灯会民俗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铜灯,也分为油灯和蜡台两种。在甘肃敦煌县城东部戈壁上一座晋墓里出土的两件青铜灯,其中一件可以悬挂,通高5.8厘米。发现时,灯盏内尚存油迹。
灯会的来历可以从多枝形铜灯台是贵族们所欣赏的一种灯具中得到体会。在顾恺之的《烈女传图》和北魏司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中,都有一灯台上点燃着参差的三盏灯的画面。这种形制的灯台已在考古中
发现。
另外,在魏晋南北朝灯具中,还有一种石制灯台。这种石灯,在河北磁县、山东济南、山西大同、甘肃酒泉和安微毫县等地,均有发现。
无论是瓷灯、铜灯,还是石灯,莲花形制成莲瓣形装饰,这当与佛教兴起和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有关。而石灯始见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起来,可能同当时的石雕工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隋唐以降,灯具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文献中仅与燃灯有关的记载就有许多。如《南部焰火记》说:“炀帝香宝,宫中烛心至跋,皆用异屑,燃之有异彩数重。”《宋史·礼志》载:唐代统治阶级于每年的“正月望夜,开场市门燃灯。”《朝野佥载》说: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被以锦锈,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望之如花树,……年少妇女千余人,于灯下踏歌,三日夜晚,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隋唐的瓷灯盏,一般盏作钵形,中央立一小圆管作灯头,小圆管上一侧或两侧近盘的部分有引捻用的小孔。灯台部分则形制各异,有的附有盘形托,有的柄下作成双管莲瓣,底承圆盘;简易的灯盏或仅有--5碗灯盘。
唐代瓷灯中的新品种是白瓷灯。在河北曲阳出土的一件晚唐白瓷灯,胎骨灰白坚厚,釉面滋润透青灰,折沿、高圈足,腹部及圈足均饰有弦纹,lZl径18.8厘米,底径11.2厘
米,通高l2厘米。
隋唐时代的陶灯,有灰陶,有釉陶和三彩陶灯等几种。釉陶灯和三彩陶灯的流行,同三彩器的流行有关。
隋唐时期灯品灯具的代表作有青瓷盘座莲花盏灯、釉陶葫芦形柄灯、青瓷五莲烛台,白瓷蟠龙灯台、兰褐彩羊形烛台、木雕人俑灯、三彩持灯俑、三彩高柄灯、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等。
宋辽金元时期的灯具,由于灯会的发展和灯市的兴起,品类繁多,极尽华丽,各出新奇并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制作灯具的城市,如杭州、苏州、福州等。这一时期出现的灯球即灯笼,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为常用的灯品。此外,陈放于灯市销售或呈现于灯会上的著名灯品尚有诗牌灯、水灯、影灯、万眼罗、珠子灯、无骨灯、鲩灯、羊皮灯、五色琉璃泡灯、竹丝灯等。这一时期的出土灯具和传纪的代表作有宋青釉五管灯台、宋耀州窑青釉狮形灯、宋三彩贴花莲瓣纹灯、汝窑、磁州窑瓷灯、南宋高檠灯台、砖砌多枝灯檠、辽青瓷摩羯灯、三足竹节柄烛台、碗形陶烛台、喇叭座杯形陶灯、高檠荷叶反光灯、全青绿釉陶烛台、彩绘高檠灯台、元龟鹤齐寿铜烛台、七管两用铜烛台、影青瓷灯等。
明清时期,元宵灯节的盛况亦不减前代。宫庭与民间欢庆元宵节的灯品,名目繁多,美不胜收。明清时期的灯品,以精致华丽的宫灯为其主流。灯的家族更为庞大,彩灯艺术亦更加精深而又绚丽多姿,与众多宫灯相映成趣的龙灯、河灯、冰灯、荷叶灯、蒿子灯、花灯、纱灯、顶灯、九曲黄河灯、走马灯等构成了中国灯品的大观园,在宫庭和民间的元宵节大放异彩的灯品,更是史不绝书,颇呈纤巧的纸灯、红灿如火的麦杆灯、玻璃球灯、料丝灯、夹纱灯、羊角灯、羊皮灯、子母球瓶灯、剔墨纱灯、天下太平灯、普天同庆灯、万寿无疆灯、福禄禧灯、方胜灯、葫芦灯、鱼灯、鳌山灯、烟火架等等,都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朝野,广为张挂的灯彩。在这一时期的灯品中,世代传承、珍藏的代表作有永乐甜白八方烛台、宣德青花八方烛台、白釉钵形烛台,宣德青花花卉灯、清硬木落地挑杆灯、硬木双喜灯,硬木流苏灯、双木双喜灯。硬木苏宫灯、双鱼灯、瓶式灯、花瓣式把灯、戳灯、雍正青花八宝纹烛台、乾隆青花烛台、乾隆粉彩烛台、石湾窑葫芦形烛台、乾隆掐丝珐琅海宴河清烛台、仙鹤珐琅烛台、乾隆锤胎珐琅烛台、金嵌宝石烛台、乾隆蓝玻璃刻花烛台等等。
我们从历朝历代各地各方的元宵灯会中,可以粗略地看到在这一特定的年节时段和环境氛围中形成的种种灯会民俗活动和元宵节习俗。“相沿为风,相染为俗”,风俗是人类各社会集团共同生活里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但同时又始终受到一定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有些风俗会变异,有些风俗会消亡,新的风俗会产生。中国元宵节和灯会的民俗活动在地方灯会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它以世代相沿的灯会、元宵风俗为核心内容,形成了通过民众的口头、文字、音乐、舞蹈、戏剧以及民众
的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的文化事象。这一文化事象在流传中有传承性、变异性的特点和导向、整合、凝聚等功能,同时也呈现出社会性、民族性、地方性、阶级性、全人类性等倾向。
为什么办灯会呢?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和地方灯会,是同一地域的民众的思想、精神、理念、情感的一次大的解放和释放。人们无论男女、无论老幼、无论官民,都将这一年节视为舒心、自由、欢愉的时节。在万众欢腾的节Ft里,传统的平时又不能逾越的障碍被排除了,宵禁亦由官方解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尊卑关系淡化了,贫富悬殊的社会地位消隐了,特别是平日男女授受不亲的鸿沟被填平了,在万人空巷、举世同欢的节日里,人人都可尽情游乐观赏,大限度地渲泄自己的情感,表述自己的心愿,共享欢乐时光。尤其是妇女,大家闺秀平时养在深闺,小家碧玉也不能随意抛头露面,只有元宵之夜,灯会之时,她们方可名正言顺地夜游观灯,这是何等难得机遇,当然倍加珍惜,决不放过,所以历代灯会上,不论是京城还是地方,观灯出游“妇女尤甚”。这样,元宵灯会就为男女之间的交往、交游、情爱牵线搭桥,提供了合法的场所和条件,历代流传演绎的情爱故事,恰如晁冲之词《生查子》所写:“相逢常是,上元时节”。
地方灯会形成了灯会设计,又自然的形成了的风情民俗,纷繁浩杂,折射出当时当地的民众心态、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文化水准。历代志书、类书、史籍所述的各地灯会记载中,可以大致分为以下类别:一、观灯游赏,官民同乐。二、歌舞、杂技、戏曲演出。三、乞福求子,祛病禳灾。四、卜问丰欠,占算运命。五、开设灯市,经营商贸。六、猜射灯谜,吟诗作画。七、施放烟花,鸣放鞭炮。八、合家团聚,拜祭祖坟。九、品赏元宵,节日饮食。
中国灯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组合成为完整的体系。这一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物种具有浓郁的亲和性与旺盛的生命力,在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诸多层面,留下了自己的踪迹。灯文化的奇光异彩,烛照了华夏历史,辉映着神州大地。
TAG:
自贡灯会